燃烧学 第一节燃烧条件燃烧的发生和发展,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,即可燃物、助燃物(氧化剂)和引火源(温度)。 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,即可燃物、助燃物、引火源和链式反应自由基。 第二节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一、气体燃烧:(1)扩散燃烧:厨房煤气;(2)预混燃烧:通常的爆炸反应即属此种。 [size=10.5000pt]二、液体燃烧 a.闪燃 b.从沸溢过程说明,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:①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,即沸程宽,密度相差较大;②原油中含有乳化水,水遇热波变成蒸气;③原油粘度较大,使水蒸汽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。 c.喷溅:一般情况下,发生沸溢要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的多。 三、固体燃烧 1.蒸发燃烧(硫、磷、钾、钠、蜡烛、松香、沥青、樟脑、萘);2.表面燃烧(木炭、焦炭、铁、铜,无焰燃烧);3.分解燃烧(木材、煤、塑料);4.熏烟燃烧(阴燃);5.动力燃烧(爆炸)。 二、闪点、燃点、自燃点的概念 1.闪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,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,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(采用闭杯法测定),称为闪点。(闪点越低,火灾危险性越大,反之则越小。) 闪点<28℃的为甲类;28℃≤闪点<60℃的为乙类;闪点≥60℃的为丙类。 2.燃点与闪点的关系 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大小时,一般用闪点。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。 第三节燃烧产物一、燃烧产物的概念 完全燃烧产物是指可燃物中的C被氧化生成的CO2(气)、H被氧化生成的H2O(液)、S被氧化生成的SO2(气)等,而CO、NH3、醇类、醛类、醚类等是不完全燃烧的产物。 金属的燃烧能力取决于金属本身及其氧化物的物理、化学性质。根据熔点和沸点不同,通常将金属分为可挥发金属和不挥发金属。 三、燃烧产物的危害性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。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。 产生有毒、有害气体,燃烧产生的烟气还具有一定的减光性。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第一节火灾的定义、分类与危害二、火灾的分类 (一)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 按照国家标准《火灾分类》的规定,火灾分为A(固)、B(液)、C(气)、D(金)、E(电)、F(厨)六类。 B类火灾: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,注意沥青和石蜡。 (二)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 依据国务院2007年4月6日颁布的《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》(国务院令493号)中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等级标准,消防部门将火灾分为特别重大火灾、重大火灾、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。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一、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机理:(1)热传导;(2)热对流;(3)热辐射;辐射是物体通过电磁波来传递能量的方式。(不需要接触,如太阳向地球表面传递热量)。 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,烟气在其内的流动扩散一般有三条路线: 第一条,也是最主要的一条:是着火房间→走廊→楼梯间→上部各楼层→室外; 第二条,是着火房间→室外; 第三条,着火房间→相邻上层房间→室外。 二、烟气流动的驱动力:包括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,外界风的作用、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等。(烟囱效应、火风压、外界风的作用)。 烟气蔓延的途径:1.孔洞开口蔓延;2.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;3.闷顶内蔓延;4.外墙面蔓延。 三、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 (一)初期增长阶段 (二)充分发展阶段:当房间内温度达到400~600℃时,轰然。轰然的发生标志着室内火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。 (三)衰减阶段。峰值的80%时算起 第四节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灭火方法:1、冷却灭火;2、隔离灭火;3、窒息灭火(灌注不燃气体,降低氧浓度。氧浓度低于15%,或水蒸气浓度超过35%);4、化学抑制灭火。
|